□張川 (吉首大學)
4月23日,有網友發(fā)帖稱,某211師范院校的文學院要求學生答辯通過后手抄畢業(yè)論文,并且布置了多達幾個文檔的抄寫要求,不過正文字數高于3萬可免抄。4月24日晚,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小玲(化名)告訴澎湃新聞,網傳的211師范院校正是他們學院,對于學院要求手抄畢業(yè)論文的規(guī)定,同學們都覺得十分不合理。(4月25日 澎湃新聞)
連日來,各高校因一些“用心良苦”的政策頻登熱搜榜,比如禁止攜帶電子產品上課、禁止在宿舍掛床簾,現在又加入一個手抄畢業(yè)論文……坦率地說,這些被高校定義成“為學生著想”的政策實在是難脫形式主義之嫌,又在嚴肅認真的解讀中透露出一種讓人難以理解的“搞笑”意味。高校的“高”字應是高等教育之義,而非惡搞的“搞笑”行為。
高校為學生著想圍繞學習生活制定相關政策是值得肯定的行為,但不能脫離實際。比如說學校要求學生手抄畢業(yè)論文這件事,錄音中院方稱,中文系師范生的畢業(yè)論文不僅考查能力,還要考核書寫能力,體現了考核的綜合性。 這番解釋看似沒有什么太大問題,但仔細一想,僅憑手抄畢業(yè)論文就體現學生的書寫能力了嗎?學校的重點是在考核上?還是在提高學生的真實水平上?如果是真想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那是不是應該在日常的學習中就應加入書寫課程?誠然,文學院的師范生未來可能會走向教師崗位,學校想以此強調書寫的重要性,但是考核的真正意義是建立在學生有過周期性的訓練之后,而不是臨時起意的“突擊檢查”,過程和結果不應本末倒置。
客觀地說,高校制定政策應更注重與現實貼合的關聯性、邏輯性、實用性,像最近出圈的廈門大學食堂建議本就很好地實現了學校與學生的有效聯接。盡管我們也能夠理解學校對于師范生的培養(yǎng)要求錨定在了日后的教學工作,比如說粉筆板書、作業(yè)批改等。但好意之后是否應該考量一下身處智媒時代的學生,畢竟如今的電腦和復印等設備已經十分普及。換句話說,學校要求規(guī)范學生書寫能力固然可取,但要警惕形式主義。并且,學校有關政策的制定也應根據時代特征和學生意愿做出相應調整,高校的“高”應該包含著高度包容、高度民主。
說到底,高校的形式主義之所以被詬病,主要是因為學生不得不順從,也幾乎沒有能力反抗。并且,強行反抗就要受到處罰,而其中處罰學生是很難承擔得起的。理論上來說,學生在學校里很難有發(fā)言權,因此即便是面對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也只能是被動接受。所以,我們也希望高校深思大學之道,真正以學生為本,破除形式主義的頑疾。
下一篇:AI代寫論文,該不該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