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群眾最接受的方式移風易俗,而不是靠一紙粗暴的禁令
祭祀時節,熟悉的“要求”又來了。近日,江蘇南通發布《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通告》,為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摒棄喪葬陋俗,倡導文明祭祀,凈化城市環境,全市范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制造、銷售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
倡導綠色祭掃是必要的,更易喪葬陋俗也需要時間,如此發布“一刀切”禁令,恐易挫傷當地群眾的感情需要。尤其是《通告》中明確,違反規定的,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會同同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予以沒收,可以并處制造、銷售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從《通告》來看,認定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等屬封建迷信殯葬用品,且焚燒也不環保,所以才決定從制造、銷售源頭“一禁了之”。但顯然,這事沒“了”,網上出現的一些強烈聲音也說明,這個清明前的禁令舉措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人直言,“想好好祭祀祖先也不行嗎”,質疑中藏著戲謔,無奈中透著心酸。
三年前,央視網曾發文指出,禁燒冥紙冥幣不宜“一刀切”。一年前,央廣網也就相關事件評論,將售賣、焚燒冥紙認定為“封建迷信”于情于理都講不通。這些都代表了部分群眾的心聲。或者我們可以循著相關法律法規尋找答案,如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國家鼓勵和倡導文明、綠色祭祀。《殯葬管理條例》則要求,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的喪葬用品。而具體到《江蘇省殯葬管理條例》,倡導文明、低碳、安全祭掃,推廣集體共祭、敬獻鮮花、網上祭掃等祭掃方式。
三部法律法規皆提倡綠色祭祀,至于冥幣紙錢、紙扎實物到底是不是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其實還存在探討空間。畢竟,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祖先是我們共同的民間信仰,祭祀是幾千年來的風俗習慣,與之有關的祭掃行為只是寄托哀思的一種方式,不必也不該如此大動刀戈。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制造、銷售冥幣紙錢、紙扎實物,看似為人民群眾好,但“一刀切”的方式似乎又顯得置“民”于不顧,忽視了人民群眾最樸素的祭掃情感,多少也暴露出權力的傲慢與任性。當然,這不是說有關部門不應該對封建迷信出手,而是指出臺任何官方文件需要審慎再審慎。至少,在發布任何禁令或規定前,不妨先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情感需求、現實需要。
故此,各地不妨以此為鑒,以人民群眾最接受的方式移風易俗,而不是靠一紙粗暴的禁令。人類學家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提出,弱者以低姿態的反抗技術進行自衛性的消耗戰,用堅定強韌的努力對抗無法抗拒的不平等。換言之,當一項禁令得不到大多數群眾的支持,處于弱勢的市民可能不會直接反抗,但會用各種間接的方式去“破壞”——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送上熱搜可能就是其中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