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木子/文)
粉絲替演員“拒餅”的事件,在內娛越來越頻繁的上演著。
今年以來,《風月不相關》《燦如繁星》《軋戲》《龍骨焚箱》《一點浩然氣》等劇傳出選角消息時,很多演員粉絲的態度不僅是“非官宣不約”,還發聲反對與相關項目合作。
接不接某部戲,按理說應該由演員和團隊自主衡量,但實際上經常有粉絲試圖干涉。
這類事件的頻發,既要歸咎于粉絲群體對演員事業的過度關心,也暴露出了經紀團隊和劇集制作方不被信任的困境。
01為何“拒餅”?
演員有“新餅”傳出時,粉絲會主動鑒定好壞。
比如《風月不相關》之所以遭到多家花粉拒絕,就是因為他們覺得這“餅”不好,依據主要有改編自古早IP缺乏熱度與口碑、原著女主表面女將軍實則“嬌妻”、與男演員CP不太適配等。
目前,《風月不相關》的女主人選已經傳到了李宛妲,而在她之前,該劇先后流傳過不下七位女演員可能接演的消息。其中,田曦薇、梁潔、李沁的粉絲都先一步替演員發聲拒絕過這個項目。
由于粉絲接觸到的信息有限,他們反對某個項目的理由其實是比較相似的。
除了上述提及的IP知名度、角色設定、搭檔演員,粉絲“拒餅”還經常涉及到題材類型、改編方向、幕后班底這三大問題。
比如去年《逐玉》剛傳出主創班底時,張凌赫粉絲就質疑過該劇原著IP太小、男女主人設過時、團隊不該讓他再演同質化古偶等等。
因不想虞書欣再接著播現偶劇和搭咖位不匹配的藝人,粉絲反對過她演《燦如繁星》;陳都靈粉絲因《大夢歸離》播出效果不佳和可能遇到的番位問題,也希望她別出演郭敬明的《畫皮》(《月鱗綺紀》)。
迪麗熱巴粉絲反對她出演《白日提燈》(《慕胥辭》)時,提到了拒絕“爛服化道”,質疑《梟起青壤》時,則提到過劇本人物小傳魔改女主內核。
有些演員簽約在兼具藝人經紀與影視制作業務的公司,粉絲還會格外不滿所屬公司的自制項目,理由主要是內戲質量差、不想奶新人。
比如解約前的楊冪之于嘉行傳媒、鞠婧祎之于絲芭文化,現在的成毅之于歡瑞世紀、白鹿之于歡娛影視等。
近年來熱門CP“二搭”增多,但不少粉絲反而表現出抗拒。
趙露思和劉宇寧合作《珠簾玉幕》、楊紫和李現合作《國色芳華》、吳謹言和王星越傳出合作《墜入春夜》、景甜和張彬彬傳出合作《龍骨焚香》等,CP粉和路人粉表示支持,演員唯粉則比較抵觸。
如果粉絲“拒餅”無效,那么隨著項目官宣和開機,他們反對的聲音也會迅速轉變為支持新劇。但這些粉絲并不會就此停止對演員的關注,他們將開始督促劇組拍攝的方方面面,時刻準備著開啟下一場“戰斗”。
02有用與否?
粉絲“拒餅”當然不想只做無用功,但確實很少能夠得償所愿。
集體發文反對、后援會宣告停更、在演員和演員工作室以及項目相關方微博下控評留言等,都是粉絲“拒餅”常見的手段,上熱搜、洗廣場也是常有的效果。
近年田曦薇粉絲的行為算得上強硬,他們曾把超話頭像直接換成了拒絕《風月不相關》的“大字報”。
早年楊冪粉絲更是“貼臉開大”,為了讓她不接嘉行自制劇,甚至在線下活動舉橫幅向她喊話“不是說好要當一名好演員嗎”。
然而,即使在輿論場上鬧出了聲響,最終的結果往往也是粉絲妥協。
藝宣西西表示,“粉絲‘拒餅’有用的概率很低,因為很多網傳項目可能藝人方已經簽了合同或者接洽比較順暢才會流出。”
從相關項目的開機情況來看,也能發現粉絲的反對經常是不了了之。
這也是因為演員方和粉絲之間存在信息差,前者需要考慮的東西并沒有后者想得那么片面。
從事藝人經紀工作的藍心表示,“粉絲獲得的信息是零碎的,他們的反對是情緒化的,分析的很多理由也不夠準確。”
比如質疑原著情節,“影視化過程中肯定會進行改編,即使有劇本流出也不能保證是最新版本,而且導演水平對項目影響很大,最終成片效果如何,不到播出誰也不知道。”
比如挑剔幕后班底,“就拿合作新銳導演、編劇來說,很多粉絲一昧要求團隊去爭取最頂級的主創,但這不是想要就能有的,粉絲反對的很可能是演員現階段最好的選擇了。”
再比如爭搶番位,“有的粉絲高看了演員的業內認可度,不想搭糊咖,但想爭一番,‘既要又要’也是在為難經紀人和制片方。”
藍心提到,“演員方還要考慮片酬、檔期、資源置換等實際問題,很多東西顯然沒辦法向粉絲直接說明。”
對于粉絲的各種建議,她認為可以參考,但不能太在意。
“如果粉絲的有些看法確實存在可取之處,我們也會努力在工作中落實下去,但團隊要有自己的判斷和定力,不能被粉絲牽著鼻子走。”
03角色錯位?
粉絲試圖干涉演員工作,顯然有控制欲作祟的因素。
以“拒餅”為例,粉絲打著為演員好的旗號發起抵制,但不一定真正尊重了演員的意見,而且很多時候可能還會對演員造成負面影響。
去年年底,于正在ins上發文稱,“演員因為自己的粉絲抵制自己千挑萬選的劇本而焦慮的睡不著。”有網友猜測該演員是白鹿,當時她的粉絲正在不滿《唐宮奇案之青霧風鳴》搭檔王星越。
不僅不利于演員的身心健康,西西表示,“主要還會干涉到團隊很多正常工作的推進,比如要緊急安撫粉絲,也要主動跟片方做溝通等。”
另一方面,制片人蘇珊表示,“粉絲行為引發的負面輿情,很可能會影響到后續劇組的宣發節奏。”
“比如男女主演的番位之爭,導致過不少項目久久無法官宣,鬧得太大還可能引發進一步的輿論風險。后續有新的項目和活動洽談,有的負責人其實也會考慮演員對粉絲的管理能力。”
最尷尬的情境是,粉絲“拒餅”成功后,這個項目卻取得很好的反響。
比如《三十而已》顧佳的選角,當時也有女明星粉絲表示強烈拒絕,沒想到最后“救場”的童瑤一炮而紅,還因此斬獲白玉蘭視后。
不過,粉絲“拒餅”也不能完全歸因于飯圈失序。
粉絲愈發以專業視角為演員評估項目,是出于對經紀團隊和制片方的不信任,但這樣的角色本不該由他們來擔任。
比如粉絲“拒餅”時稱很多項目為“爛古偶”,并且會提到演員角色的同質化。對于如何挑選劇本以避免這些問題,其實是演員本人和經紀團隊應當為職業生涯考慮的事情。
有的網文IP讓粉絲不解存在什么影視化的必要,有的導演則讓粉絲疑惑為什么他們還能有活干,這些也是對制片方眼光和能力的質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劇集行業長期為市場輸送的項目良莠不齊,近年來押寶的頭部劇更是頻頻踩空,觀眾的持續流失也在加大“劇撲”的概率,這些狀況都是粉絲不愿相信業內判斷的根源。
或許等到行業重塑信任的時候,很多粉絲也會愿意回歸為觀眾視角。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