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網刊文《職稱破格為社科青年成長按下“加速鍵”——中國社會科學院2024年度職稱工作紀實》介紹:2024年,全院有13人破格晉升職稱(正高8人、副高5人),超過了2021-2023年破格晉升職稱人數的總和。
文章介紹,此前,破格晉升職稱人員集中于經濟學部、散見于歷史學部和文哲學部。今年,破格晉升職稱人員學科范圍更廣了,覆蓋了文哲學部、歷史學部、經濟學部、社會政法學部和國際研究學部。從職稱系列看,除科研人員外,也有編輯人員破格晉升職稱。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力推行職稱破格制度,青年學者的科研熱情空前高漲。正如工業經濟研究所陽鎮所言,職稱破格制度樹立了高質量導向,打破了論資排輩,使青年學者可以不受研究所指標限制,讓“想做且能做高質量學術研究”的青年才俊不再“望職稱興嘆”,而是“紛紛脫穎而出”。
與陽鎮經歷相似,今年6月一同破格晉升副研究員的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范佳睿、美國研究所宮小飛、民族學與人類研究所楊園章及工業經濟研究所吳海軍,均入職社科院時間不長,中級任職不到兩年即晉升副高。
文章援引社科院人事教育局統計:2024年,全院破格晉升副高人員與常規晉升副高人員相比,在中級的平均任職年限大大縮短。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12月23日當天,“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也刊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破格晉升職稱人員心得體會之一:深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青年研究人員劉子凡破格晉升的案例。
劉子凡,男,1986年3月生,中共黨員,歷史學博士,2024年6月破格晉升為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國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唐史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
劉子凡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出版個人專著3部;在《歷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國史研究》等頂級、權威和核心期刊及報紙發表文章70余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英才”稱號(2021),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青年人才“培遠計劃”(2023),被評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24)。
劉子凡自述:“我2021年聘至副研究員崗位,如果按照常規晉升的要求,2026年才能申請參評研究員。在破格晉升的政策下,我至少提前2年評上了正高職稱。此外,破格晉升人員在5年內還不占用本所的職稱和崗位指標,為青年人才提供了特殊的晉升通道和政策支持。”
澎湃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其實早在今年3、4月間,“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就曾刊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破格晉升職稱人員系列訪談》,介紹了一批青年英才破格晉升職稱的典型案例。
其中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執行院長兼任經濟研究所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室主任倪紅福;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副研究員楊博;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哲學研究所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楊洪源等人。
上述這些案例基本都在2021年至2023年獲得破格晉升,年齡結構方面則以“80后”為主,也有“95后”的年輕學者。
例如,1995年6月生的年輕女學者曹婧,經濟學博士,2023年6月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她主要從事地方債務風險、地方政府投融資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經濟》《財貿經濟》等頂級和權威期刊發表論文近十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曾獲第十一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2023)、第七屆“鄧子基財經學術論文獎”(2021)、第二十一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2020)等獎項。
曹婧自述:“我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均就讀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財稅學系,主要從事地方債務風險、地方政府投融資研究。2021年9月入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工作,2023年6月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我院一直是廣大青年學者心向往之的學術殿堂。懷揣著對社科殿堂和國家智庫的憧憬,期盼將所學所思更好地服務于政策實踐,我有幸加入我院金融所,繼續學術探索之旅。”(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