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輿論持續發酵、演繹與嬗變相伴隨的,是不斷異化著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義利觀、價值觀。面對網絡和自媒體正在釋放的“洪荒之力”,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豈能作“洪荒之困”?
8月14日凌晨,演員王寶強微博發布離婚聲明,頗為“辣眼睛”:妻子馬蓉與經紀人宋喆出軌。短短20個小時之內,王寶強離婚聲明被點贊400萬,留言近200萬。有統計數據稱,此事引爆當日頭條,創下7億閱讀量的歷史。這一天,“王寶強離婚”的輿論熱度超過了里約奧運會國家運動員奪牌。
網絡上炸了鍋。網民人肉搜索馬蓉和宋喆;對比王寶強兒子與宋喆的照片,隔空喊叫著去做親子鑒定;一張張疑似“捉奸在床”的香艷圖片在網絡、手機微信群中擴散;一些無關之人“躺槍”——乒乓球運動員宋喆被網民不分青紅皂白地謾罵。與此同時,各路自媒體公眾號爭先恐后忙不迭地推送各種文章:有分析馬蓉出軌早已初露端倪的;有分析婚姻中夫妻相處之道的;有支招王寶強如何進行財產分割的。不僅文風辛辣,以“綠帽子”“家暴”“親子鑒定”等關鍵詞的標題也非常奪人眼球。據稱,僅在當天,8700余個自媒體公眾號就發布了一萬余篇相關文章,其中有一百余篇閱讀量超過100萬。
公眾人物的突發新聞,不是其個人的事情。演員王寶強是近年來靠著自己努力走向成功的代表人物,草根們的標桿,人們心目中的明星偶像,典型的公眾人物。人們對影視明星等公眾人物的關注,是因為認可影視作品中其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愛屋及烏,在移情心理作用推動下,對現實生活中的影視明星等公眾人物也欣賞有加。公眾人物擁有大批粉絲,他們在現實中學習、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粉絲們都非常關注。有人說,這不過是小夫妻鬧離婚,何必大驚小怪。公眾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言論和行為,對社會尤其是對其粉絲們的示范作用不可估量。更何況“大人物”打架,而且打到了大街上,就不是私人的事情了。自媒體文章閱讀量創歷史最高,網民關注熱度不降,這在客觀上證明:王寶強的婚變,已經大大超出了其個人事務的范疇,產生的巨大影響已從娛樂圈輻射至整個社會。
公眾人物的婚戀故事,對社會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甚至義利觀、價值觀,在客觀上有著巨大的示范作用。網絡和自媒體對王寶強婚變的討論,主要集中在這么幾個方面:一是王寶強原本就不應該娶馬蓉,草根就是草根;二是人肉馬蓉的過往,力圖證明她是一個通過他人來改變自己命運的女子,有心機、肯投入;三是宋喆的職業操守與人生價值沖突,對老板的背叛,不光自己離開老板,還要成功拿走老板的女人和錢財;四是真正受傷的是孩子,但有錢人的孩子怎么著都是有錢的,等等。網絡和自媒體討論的這些話題里,呈現的大多是異化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甚至義利觀、價值觀,其中的物欲,已經不能用橫流來描述了。而愛情、婚姻、家庭,是全體社會成員生命里都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豈能是橫流的物欲?以物欲為基礎和前提的義利觀、價值觀,對社會的沖擊,才真是“洪荒之力”。
王寶強的婚變輿論議題設置,以及議題設置里的時度效,值得研究。無論過去怎樣,但現在的王寶強是明星、偶像、公眾人物。王寶強決定要離婚,馬上高調宣布;不到48小時,他在律師陪同下,完成了向法院的起訴,再次向社會發布消息。從王寶強處置此事的做法看,他打的不止是個離婚的官司,更打的是一場輿論戰。他每走一步,必然同步發布消息。他通過掌握消息發布的時機,牢牢地掌握著輿論的議題設置,并通過議題設置把握著輿論的走勢。王寶強如此重視并把握著輿論走勢,至少到目前為止,輿論在總體上是為著他個人的利益服務的。
網絡輿論瘟疫般肆意蔓延,主流媒體不應失聲失語或亦步亦趨。在王寶強之外,網絡和自媒體在報道此事過程中,也以多種議題設置和話題引導方式,助推著事件的發酵、演繹與嬗變。與這輿論持續發酵、演繹與嬗變相伴隨的,是不斷異化著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義利觀、價值觀,正在隱隱地傷害著公眾的利益。當輿論如同瘟疫一般肆意蔓延,網絡和自媒體送來的不是碘酒、創可貼和云南白藥,更沒有消毒水,多的是辣椒面與石灰水。或許因為是休息日吧。主流媒體對此事要么視而不見,要么亦步亦趨地與小販們一起倒賣辣椒面漁利,幾無穩定局面、平衡波動的作為。24小時過去,大多廣播電視媒體對圍繞該事件的非理性輿論,尤其其背后異化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義利觀、價值觀,失聲失語,缺乏引導。不管是不想做還是來不及做,都不應該。
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對娛樂類、社會類新聞進行導向引領是廣播電視媒體不可或缺的社會責任。對突發娛樂類新聞、社會類新聞的導向引領,要更多把握當前媒體深度融合趨勢下新聞傳播的特點,更多積極主動發聲,更多講求議題設置的精準,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在此過程中,傳達正確立場、觀點、態度,引導人們分清對錯、好壞、善惡、美丑,激發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面對網絡和自媒體正在釋放的“洪荒之力”,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豈能作“洪荒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