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撰稿人 縣豪
最近,一部印度電影火了。
IMDb8.6分,爛番茄新鮮度83%、爆米花指數(shù)96%。
國內(nèi)評分也一路看漲,觀眾紛紛為其極度懸疑的劇情編排感到驚艷。
《因果報應(yīng)》
作為一部南印度語(泰米爾語)電影,此片在印度本土首映剛過一個月,阿米爾·汗(《摔跤吧!爸爸》)的制片公司便宣布,會將此片翻拍為北印度語(印地語)版。
這種翻拍,早有先例。
大家熟悉的《誤殺瞞天記》(2015),便是一部北印度語電影,它翻拍自南印度語的《較量》(2013)。
《誤殺瞞天記》&《較量》
《因果報應(yīng)》在印度本土已成熱門影片,按目前的勢頭,它也或?qū)⒊蔀榻衲陣鴥?nèi)最知名的印度電影。(本文無關(guān)鍵劇透,但仍建議觀影后閱讀)
01.“天價”尋找垃圾桶
《天道輪回》片長140分鐘,原片名為《Maharaja》,含義是“(印度)王公”。
剛好最近還出了另一部印度電影,名《Maharaj》,中譯名《真相守護者》,片長131分鐘。
兩部電影的片名僅差別一個字母“a”,這導(dǎo)致不少人看錯了電影。
《真相守護者》
《天道輪回》開場7分鐘,便制造了一個驚人的事件——
主角馬哈拉吉在一家商店為女兒挑選禮物,他的妻女在商店對面的房子中,隔著街,妻子“評判”著丈夫選擇的禮物。
終于選對妻子中意的禮物時,一輛卡車撞進房子,丈夫愣在當(dāng)場。
這一開場,同日本懸疑片《愚行錄》(2016)的開場一樣,都以一種短片的規(guī)格,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小故事/場景。
不同的是,《愚行錄》的開場,僅僅是為了快速塑造男主角的奇特性格,《天道輪回》的開場,則早已為觀眾“下了套”。
接下來進入正片——
一個理發(fā)師支付“天價”報酬,尋找一只普通垃圾桶的故事。
這位理發(fā)師就是馬哈拉吉,她的女兒喬蒂跟隨學(xué)校,出外遠行進行體訓(xùn)。
一天夜里,獨自在家的馬哈拉吉,被三名歹徒襲擊,歹徒偷走了家里的垃圾桶“拉克希米”。
沒錯,這只垃圾桶有一個美麗的名字。
開場的車禍中,正是因為拉克希米掉下來,蓋在女兒身上,才讓女兒撿回一條命。
于這對父女而言,拉克希米具有特殊意義,在外體訓(xùn)的女兒,甚至要求父親每日拍攝它的照片傳過去。
為此,馬哈拉吉走進警局,以50萬盧比(約4.2萬人民幣)的報酬,請求警局尋找這只垃圾桶,之后更加碼至70萬(約6萬人民幣)。
但這只垃圾桶本身僅值350盧比。
馬哈拉吉的存款是150萬,拿近一半尋找拉克希米,讓警方不得不懷疑,這只垃圾桶另有玄機。
之后影片“另開一題”,將畫面聚焦至一對入室劫匪。
這對劫匪逼迫一對被綁的母女,讓她們交出了家中所有金銀財寶,其中一名劫匪,還強暴了年輕的女兒。
離開后,劫匪制造了爆炸事故,導(dǎo)致母女在大火中身亡。
這場搶劫殺人案中,閃過一個重要細節(jié),即被搶人家的墻壁上,有一張警督的肖像,可見這是一個警察的家。
劫匪之一,便是本片男二號塞爾旺,他經(jīng)營著一家小商店,家中有一妻一女。
他對女兒至為疼愛,不惜斥重金購下金項鏈,以做女兒的生日禮物。
但在女兒生日這天,他被捕了。
由此,《因果報應(yīng)》的故事架構(gòu)初成。
兩個父親,一個是理發(fā)師,一個是劫匪,一個找垃圾桶,一個以劫金買項鏈,兩人都進了警局。
在這樣的架構(gòu)里,影片瘋狂打碎時間線,讓人在對交叉敘事的逐漸察覺和領(lǐng)悟中,越來越驚心于影片的編導(dǎo)魔力。
02.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
打亂時間線的電影,一般都會提供明顯線索。
比如依靠畫面色調(diào),或者角色年齡區(qū)分,以提醒觀眾注意。
《因果報應(yīng)》不同。
這部電影不僅打亂了時間線,而且盡可能抹掉了時間線被打碎的痕跡。
因此,前述劇情其實就隱藏著時間的亂序。
依據(jù)影片行進的敘事順序來看,觀眾的腦海中將自然建立一種邏輯,這種邏輯,恰好是影片的障眼法。
比如馬哈拉吉去警局報案,說自己家被搶,接下來,就是塞爾旺在另一戶實施搶劫。
這種連綴,會令觀眾自然得出結(jié)論:馬哈拉吉是被塞爾旺搶劫。
但實際上,兩人之間并不構(gòu)成這種因果關(guān)系,且這兩件事之間,還存在15年的時間差。
另外,整部電影在一種合理范疇內(nèi),幾乎消弭了每位演員臉上的歲月痕跡,也就直接抹去了時間差,導(dǎo)致觀眾不會有意識去分辨其中的微妙細節(jié)。
馬哈拉吉耳朵上的白色繃帶,就是這樣一個細節(jié)。
如果一開始就注意到繃帶的詭異,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塊繃帶是電影設(shè)計的區(qū)分時間線的線索之一。
即纏了繃帶的馬哈拉吉,和沒纏繃帶的馬哈拉吉,基本上處在不同的年歲中。
再看作為關(guān)鍵“道具”的垃圾桶。
馬哈拉吉報警說垃圾桶被盜,接下來,觀眾便在塞爾旺的家中,看見了這只垃圾桶。
判斷便順理成章地產(chǎn)生:垃圾桶果然是被塞爾旺盜走。
這同此前的搶劫殺人一起,鞏固了“塞爾旺入室搶劫馬哈拉吉”的印象。
隨著影片后半程故事展開,觀眾才逐漸意識到時間線的打亂,才會驚覺自己對垃圾桶的判斷早該被顛覆——
這只垃圾桶既未被盜過,也與馬哈拉吉的敘述不符。
垃圾桶的因果,要被顛倒為“果→因”。
那么,馬哈拉吉報警的真正原因,自然也必須重新被審視了。
此外,不少觀眾提及,眾多男演員外形、裝扮的接近,導(dǎo)致了“臉盲”,這種臉盲,也一定程度加劇了觀眾對前期情節(jié)的誤解。
抹掉不同時間線之間的界限,再將這些事件碎片按照正常邏輯進行組接,同時擴大、加深演員之間的相似性。
《因果報應(yīng)》正是通過這些手段,打造了今年最具迷惑性的懸疑敘事之一。
這種手法乍看勁爽、流暢,實則需要編導(dǎo)在文本和鏡頭上的精心編織和完美配合,盡顯一種打磨的耐心。
03.獨特的印式懸疑
《因果報應(yīng)》中,有不少精妙細節(jié)。
比如前文提及的警督肖像,雖在盜劫的大火中灰飛煙滅,但這個一晃而過的畫面,為影片中段警察看似突然的不合理行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chǔ)。
當(dāng)警察遞刀給馬哈拉吉,并將他和劫匪鎖在一個房子中,那張肖像,就是最有力的邏輯證明。
又如劫匪描述搶劫過程時,提到自己捂住了屋主的嘴,但他比劃的捂嘴姿勢很低。
這種下意識的“低”,引起了馬哈拉吉的敏感與震驚,劫匪意識到不對,立即調(diào)整姿勢,將捂嘴的手往上抬。
證明被他捂嘴的,并非馬哈拉吉,而是一個比馬哈拉吉矮很多的人,那么這個人是誰?
類似細節(jié),《因果報應(yīng)》中還有很多,且都是這個故事的精密“零件”,揭示著各類重要信息。
推進懸疑的過程中,影片還展現(xiàn)了不少印度社會的痼疾。
警督那句“(這個地方)連生命沒有了,都伸張不了正義”,相信會令人驚訝于當(dāng)?shù)鼐瘎?wù)系統(tǒng)的腐敗。
這在《誤殺瞞天記》《杰伊·比姆》等諸多印度電影中,都有過強烈表現(xiàn)。
《因果報應(yīng)》還通過“蛇”這個意象,來傳達影片的深層含義。
片中,眼鏡蛇出現(xiàn)過兩次。
一次出現(xiàn)在馬哈拉吉家中,代表罪惡的路經(jīng)。
一次和老鼠一起出現(xiàn)在警局中,寓意警察和罪犯“蛇鼠一窩”;片中,警察利用罪犯牟利,幾乎已形成小規(guī)模的“產(chǎn)業(yè)鏈”。
此外,蛇的吐信聲作為背景音,幾乎鋪滿重要的情節(jié)節(jié)點,從而令危險的氣氛始終籠罩在影片中。
通過這些表現(xiàn),《因果報應(yīng)》營造了一種骯臟、混亂、陰翳,但又冠冕堂皇掛著正義幌子的社會氛圍。
饒是在如此糜爛的氛圍中,依然有馬哈拉吉這種奉行樸素情感觀念的柔情硬漢,以及他女兒喬蒂這種內(nèi)核強大的堅韌女性。
喬蒂要求父親讓自己見罪徒,見面時,她告訴對方:
我不會崩潰的,我會克服這一切,如果你有個像我這樣的女兒,就去問問她,我們每天會碰到多少像你這樣的臭男人。
這種堅強,進一步揭露了印度社會中女性面臨的艱難現(xiàn)狀,且將影片推向了下一個反轉(zhuǎn)高潮。
在多次的女性受難情節(jié)中,《因果報應(yīng)》都沒有將鏡頭對準(zhǔn)受害者,而是呈現(xiàn)施害者的丑陋、油膩嘴臉。
這種表達,讓本片不再只是一種敘事奇觀,而是內(nèi)含一種社會關(guān)懷。
至于這部電影的終極反轉(zhuǎn),只能說,水準(zhǔn)不亞于《誤殺瞞天記》《調(diào)音師》等作,堪稱年度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