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錘子敲打了半天,手震得麻木酸痛……”近日一女子在建德一座山上用錘子敲打巖石尋寶,竟然挖到了數億年前“海洋霸主”旋齒鯊的牙齒化石。
建德市李家鎮,堪稱大杭州的“西大門”。多數人知道它,源于一顆數萬年前的“建德人”牙化石。1974年,建德李家鎮發現一枚古人類牙齒化石,經鑒定是一個30歲左右的男青年的,后命名“建德人”牙,這里是數萬年前“建德人”的家園。
這次發現旋齒鯊牙齒化石的,是陶藝家和化石修復設計師藍潛。
11月2日下午,藍潛隨研究團隊來到李家鎮山上尋找菊石——李家鎮不只是數萬年前“建德人”的家園,還是數億年前菊石動物群的棲息地。
大太陽底下,藍潛伏身礦石堆,用一把地質錘認認真真敲敲打打。時間一點點過去,一無所獲,同伴們放棄了這一地塊,只剩藍潛還在認真尋找。
“手臂和腰都震得酸痛,我決定放棄快要離開的時候,突然注意到一塊石頭,卡在兩塊大石頭中間,露出了小菊石皮殼。直覺告訴我,這里可能會有東西,一定得敲開看看。”
藍潛一錘一錘把它鑿分成三大塊,從大石塊下撬了出來。裂痕掰開,神奇出現:兩排巨大的牙齒痕跡。
看到它的第一眼,藍潛腦海里回憶起最初和化石專家相識時,大家一直掛在嘴邊的話,“如果挖到旋齒鯊就好了。”
“我心想,不會吧,這次我真發現了旋齒鯊?再撿起一塊碎片仔細觀察,碎片邊緣有鋸齒,典型的鯊魚牙齒特征。”
她急忙喊山下的老師們,“快來看,好像是鯊魚的牙齒。”
大家聽到了,都往山上跑,歡呼聲中確定:這就是傳說中的旋齒鯊牙齒。
“現在回想那個瞬間,心情依然激動,大家和我握手表示祝賀,非常感染人心。”
由化石標本還原的李家鎮一帶古海洋生態系統,最大的就是旋齒鯊。??圖片來源:浙江省地質院
這塊由藍潛發現的旋齒鯊牙齒化石,將被送往古生物研究機構研究定種。據專家初步判斷,這塊化石的牙齒個頭很大,有可能是亞種新種。
“如果確定是新種,可以考慮用發現者也就是我的名字命名。”
這是杭州第一塊人工挖掘發現的旋齒鯊牙齒化石。幾年前,曾有一塊旋齒鯊牙齒化石,被人意外撿到。
旋齒鯊,最早出現于2.7億年前的二疊紀,體長10米左右。它曾是海洋中的霸主,牙齒內卷成環狀螺旋形,猶如可怕的銑刀,以各種魚類及菊石為食。
雖然名“鯊”,但并不是鯊魚。“鯊魚”是板鰓亞綱鯊總目的統稱,而“旋齒鯊”是全頭亞綱-尤金齒目-旋齒鯊科-旋齒鯊屬的統稱。
旋齒鯊這一類群,現已全部滅絕。因為屬于軟骨魚類,今天的人們只能發現它的牙齒化石。
1899年,這種化石首次被俄羅斯古生物學家亞力山大·卡賓斯基發現于烏拉爾山脈。
最初,人們僅能判斷出這是一組排列詭異恐怖的牙齒,屬于什么生物卻有極大爭議,困擾學界上百年。
國際上的旋齒鯊化石產地,有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北美、澳大利亞等地,中國則在西藏、湖北、江蘇、安徽、浙江、貴州等地有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