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東西》
邵藝輝導演的電影《好東西》這幾天在豆瓣開出了9.1的高分。新穎鮮活的成年女性群像之外,曾慕梅飾演的小孩王茉莉,也讓人耳目一新。
面對被霸凌的處境,陰差陽錯地,王茉莉不是用我們一向熟悉的“女孩”的方式反擊,而是呈現出結結實實的“身體暴力”,從被擊垮的霸凌者身邊走出去。
我們熟悉的“女孩兒”們的攻擊方式是怎么樣的?冷暴力、孤立、中傷......采訪了眾多曾被霸凌或霸凌其他人的女孩們,雷切爾·西蒙斯在《女孩兒的地下戰爭:揭秘人際交往中的隱性攻擊》中指出,由于社會普遍壓抑女性的憤怒與攻擊性,女孩們才傾向于用更隱蔽的方式來攻擊。
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載了更多社會要求:受人喜歡比表達真實想法更重要,成為“完美女孩”比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對沖突和憤怒的回避令女孩們慣于采取“另類攻擊”的方式處理爭端,也令她們頻頻陷入人際戰爭的泥淖之中。
我們節選了第一章《女孩的隱性攻擊文化》里的一部分——有時候,成為不好的女孩兒,反而是治愈的開始。
01
“男孩的刻薄和女孩的刻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林登學校藏身于一片體育場之后,似乎將城市的喧囂擋在 千里之外。我與八組九年級學生進行了討論,每次都會從同一個問題開始 :“男孩的刻薄和女孩的刻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從第一組到第八組,我都聽到了同樣的回答。“女孩會因為 各種原因跟你翻臉。”一個孩子說道?!芭f悄悄話,”另一個說,“她們還會瞪你?!彼齻冊桨l篤定地爆出各種答案 :
“女孩都神神秘秘的?!?/p>
“她們讓你從心底崩潰。”
“女孩控制欲強?!?/p>
“女孩有一種男生沒有的邪惡?!?/p>
“女孩會從你的弱點攻擊你?!?/p>
“女孩喜歡背后報復你。”
“女孩會計劃,會預謀。”
“和男孩相處的時候,兩人關系怎樣你能拿得準?!?/p>
“我感覺和男孩玩更安全。”
這些女孩勇氣可嘉,她們實話實說,向我描述自己的不忠誠、不可靠還有狡猾。她們說女孩會用親密關系控制打壓他人。她們說女孩很虛偽,會利用彼此來爬上社交高層。她們描述女孩不依不饒、工于心計、伺機報復、靜待對方放松警惕、像野蠻人一樣懷著以牙還牙的心態,“讓她也嘗嘗我的感受”。
女孩們漫不經心地說起彼此間的沖突,時不時流露出自我厭惡。幾乎在每一組討論中都有女孩告訴我自己想做男生,因為男孩可以“靠打一架徹底解決問題”。
她們說起自己泄憤的故事,而我們的文化不愿將這些行為視為攻擊。因此,她們自己敘述時也充斥著一種有害的謬誤,認為女性天生口是心非。正如詩人、隨筆作家阿德里安娜·里奇所言 :“大部分關于女性的描述都說我們反復無常、狡詐、微妙、搖擺不定?!?/p>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認為成年女性和女孩善于嫉妒、陰險狡詐,認為她們容易背叛、拒絕服從、遮遮掩掩。女孩的非肢體攻擊沒有通用的定義或描述方式,因此被統稱為“陰險”“工于心計”“邪惡”“狡猾”。這種行為很少成為人們研究或批判性思考的對象,一向被人視為女孩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自然階段。如此一來,學校便將女孩間的沖突輕描淡寫地歸為成長必經之途,理所當然地認為“女孩就這樣”。
判定女孩攻擊行為的性質意味著什么?為什么我們能夠長期滿足于這些充滿謬誤和刻板印象的解釋?
《我的天才女友》
02
被期待成為照顧者的女孩
如何看待攻擊是衡量社會價值觀的有力晴雨表。社會學家安妮·坎貝爾認為,對攻擊的態度可以體現出不同的性別角色,或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分工的不同期待。
盡管出現了“暴女”(Riot Grrrl)和足球女隊,西方社會仍期待男孩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和保護者,期待女孩承擔照顧者和母親的角色。攻擊是男子氣概的標志,讓男人有能力控制環境和謀生。無論如何,成人完全不介意男孩扭打成一團。這種聯系很早就產生了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男生的受歡迎程度取決于他們能否表現出強硬的一面,他們通過運動天賦、反抗權威、行為粗暴、惹麻煩、霸道、耍酷和自信來贏得同齡人的尊重。
而人們對女性的期待,則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培養出照顧者的特質,這一角色與攻擊性水火不容。設想一下何為理想的“好媽媽”:她為家庭奉獻出無私的關愛,將家人的健康和日?,嵤庐斪鞯谝灰獎铡4蠹移诖脣寢尩呐畠簜儭疤鹈揽扇?、溫文爾雅”。女性應甜美可人、關愛他人,應柔情似水、追求完美。
“好女孩”有朋友,而且有很多朋友。正如 9 歲的諾拉告訴心理學家琳恩·邁克爾·布朗和卡蘿爾·吉利根的那樣 :完美的女孩擁有“完美的關系”。這些女孩將來要照顧家庭,成年之前則處于實習期。她們“從不打架……總是成群結隊……好像從不參與辯論,聽到什么都說 :‘是啊,你說的我完全贊成’”。諾拉補充道,在令人沮喪的友情中,“有的人嫉妒心真的很重,然后就開始特別刻薄……(這就是)兩人友情走向終結的時候”。
在《中小學女生》(Schoolgirls)中,記者佩姬·奧倫斯坦評論道 :“一個‘好女孩’首先是友善的——友善的重要性超越活力,超越聰穎,甚至超越誠實?!彼@樣描述“完美女孩”:
沒有可怕的想法,也不會生氣,所有人都想和她做朋友……(她是)那種會柔聲細語、心平氣和說話的女孩,總是和顏悅色,絕不會刻薄或霸道……這種形象時刻提醒年輕女性沉默是金,不要說出真實感受,久而久之,她們會認為自己的真實感情就是“犯蠢”“自私”“無禮”或根本無關緊要。
因此,人們期待“好女孩”沒有憤怒。攻擊有損關系,影響女性關愛他人和表現“友善”的能力,有悖于社會對女孩的期待。如此說來,大聲承認女孩的憤怒等于挑戰我們對“好女孩”的基本假設,并揭露出文化是怎樣通過定義“友善”來剝奪女孩的權利 :不能有攻擊性,不能生氣,不能發生正面沖突。
研究證實,從很小的時候起,父母和老師就會阻止女孩進行肢體攻擊或直接攻擊行為 ;而面對男孩的小沖突,成人或表示鼓勵,或不屑于插手。
舉一個例子,1999 年密歇根大學的一個研究發現,盡管更為吵鬧的實際上是男孩,成人卻會更頻繁地要求女孩安靜點、柔聲細語或用“更友善”的聲音說話,頻率大概是對男孩提出要求的三倍。
入學后,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這種錯誤界線會得到進一步鞏固,社會的下一代會繼續看重女孩友好、男孩強硬的特質。在這種文化中,人們將女孩的攻擊行為譏諷為“不像女孩子”。堅定自信的女孩,也許會被侮辱性地稱為“賤人”“女同性戀”“性冷淡”“男人婆”,蔑稱遠不止這些。每一種謾罵性的稱呼,都指出了這種女孩是如何違反女性既定照顧者角色的 :賤人不喜歡任何人,也沒有人喜歡 ;女同性戀不愛男人或孩子,只愛另一個女人 ;性冷淡的女人冷漠,對性愛不感興趣 ;男人婆冷若冰霜,幾乎無法付出愛或被人愛。
與此同時,女孩敏感地察覺到了社會的雙重標準。她們并沒有上當受騙,她們不相信所謂的后女權主義時代已經到來,不相信“女孩力”已經大獲全勝。女孩知道,約束男孩的規則是不一樣的。如果女孩公開表現出攻擊行為,就會受到懲罰,在社交中遭遇冷眼。
《我們的世界》
03
親密關系作為武器
盡管女孩們竭盡所能,但還是無法讓憤怒帶來的自然沖動消散,這是人之常情。
然而,早期針對攻擊的研究卻把“好女孩”沒有攻擊性這種謬論變成了事實。最初研究攻擊行為的實驗幾乎不會安排女性參與,由于男性往往會表現出直接攻擊行為,研究人員便總結這是攻擊的唯一方式。在他們的觀察研究中,其他類型的攻擊均被理解為偏離常態或直接忽略不計。
針對霸凌行為的研究也繼承了早期攻擊研究的漏洞。大部分心理學家會關注揮拳頭揍人、威脅或挑釁等直接攻擊行為??茖W家對攻擊行為的衡量,也是在幾乎無法觀測到間接攻擊行為的環境中進行的。、
透過科學家的眼睛看女孩的社交生活,似乎一切風平浪靜,波瀾不驚。1992 年,終于有人開始質疑這些表象之下到底藏著什么。
那年,一個挪威研究團隊公布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女孩研究。他們發現女孩并非與攻擊行為絕緣,而是采用非傳統途徑來表達憤怒。研究團隊猜測 :“如果出于種種原因,攻擊者無法(通過肢體或口頭表述的方式)直接對目標進行攻擊,她們就不得不另辟蹊徑?!毖芯拷Y果證實了他們的理論 :由于文化規則不允許女孩采取公開攻擊行為,她們便訴諸非肢體的攻擊形式。該研究中,科學家們一反常態,開始質疑年輕女性的甜美形象,稱她們的社交生活“無情”“具有攻擊性”“殘酷”。
此后,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小組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分出三類攻擊行為 :關系攻擊、間接攻擊和社交攻擊?!瓣P系攻擊”包括如下行為:“通過損害(或威脅損害)人際接納、友誼或群體融入中產生的關系或感情來傷害他人?!?關系攻擊行為包括通過不予理睬來懲罰他人或滿足自己的愿望,使用社交排斥手段實現報復,采用消極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蓄意破壞他人關系,通過絕交來威脅對方同意某種要求等。在這些行為中,攻擊者把她與攻擊對象的關系當成了武器。
《再見愛人 4》
與之類似的還有間接攻擊行為和社交攻擊行為。
“間接攻擊”讓攻擊者得以避免與目標發生直接沖突。這是一種隱性行為,攻擊者看起來并非有意傷害對方。間接攻擊的方式之一是將其他人作為工具,讓攻擊目標承受痛苦,比如散布謠言。“社交攻擊”旨在損害攻擊目標在某個圈子里的自尊或社交地位,其中也包括一些間接攻擊行為,如散布謠言或社交排斥。我將這些行為統稱為“另類攻擊行為”。
不允許某些女孩一起吃午餐、不允許她們參加聚會、不允許她們把睡袋和其他人的放在一起或不允許她們擠進咯咯笑的小圈子,這些事情乍一看非常幼稚。
然而,卡蘿爾·吉利根的研究表明,關系在女孩的社交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她在與男女生打交道時發現,女孩將被孤立視為日常生活中的危險,尤其會擔心自己因與眾不同被拋棄 ;男生則認為危險是落入圈套或窒息。吉利根認為,這種對比表明女性的發展“直指人類情感的另一面,強調連續性和靈活變通,而非替換和分離。關系和情感在女性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這意味著她們對損失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反應”。關系在女孩生活中的中心地位讓另一種攻擊和霸凌形式有機可乘,此類攻擊和霸凌形式有獨立的特征,有必要單獨劃為一類進行研究。
若想理解女孩的沖突,就需要理解女孩的親密關系,因為親密和危險常常難舍難分。女孩關系的親密程度是分析她們的攻擊行為的核心問題,在女孩愛上男孩之前,她們曾彼此相愛,而且非常熱烈。
女孩享受著不受限制的親密關系。人們鼓勵男孩不要依賴母親,培養男性特質所需的感情控制能力。對女兒的要求則不同,成人會鼓勵女孩認同自己母親的養育行為。女孩的整個童年都用于練習照顧關愛彼此,而她們對親密關系和人類聯系的享受,最初正源自與最好朋友的交往。
然而,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忽視了女性朋友間的親密。許多人認為女性應將最真摯的情感留給男性,將關愛傾注在丈夫和孩子身上。人們假設,女孩的其他生命階段都只是練習而已,可能還有人認為這些階段無關緊要。
《我們的世界》
實際上,正是女孩對關系的深刻了解以及對親密友人付出的巨大熱情,塑造了她們的攻擊的重要特征。最痛苦的襲擊常常源自最親密的友誼,共享的秘密和對朋友弱點的了解為傷害提供了燃料。
此外,關系本身往往也成了女孩的武器。社會分工讓女孩遠離攻擊,期待女孩擁有“完美的關系”,這使得許多女孩完全沒有協調正面沖突的能力,連小爭論都會讓女孩懷疑兩人之間的友情。
何出此言?在正常沖突中,兩人用語言、聲音或拳頭解決爭議,就事論事,對兩人關系不會有什么影響。然而,如果憤怒無法表達出來,或當事人不具備應對沖突的能力,那么就很難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倘若兩個女孩誰也不想表現得“不友善”,這段友情就可能出現危機。如果沖突中不存在其他工具,這段關系本身可能就會成為武器。
人們期待好女孩和“完美”女孩完全置身于良好的關系中,那么失去這種關系、孤身一人便成了女孩隱性攻擊文化的銳器。
社會學家安妮·坎貝爾在與成人的訪談中發現,男人將攻擊視為控制環境和捍衛尊嚴的方式,而女人則認為攻擊會結束自己所處的關系。與女孩們談話時,我也發現了同樣的態度。對女孩們來說,連日常沖突都會終結一段關系,更別提突然爆發嚴重的攻擊了,她們甚至拒絕最基本的沖突形式。她們心中有個很簡單的等式 :沖突 = 損失。女孩們像上了發條似的,一個接一個用不同的方式表述了同樣的意思 :“我不能告訴她我到底怎么想的,否則就做不成朋友了?!北澈蟮倪壿嫾礊?:“我不想直接傷害任何人,因為我想和所有人成為朋友?!?/p>
對孤獨的恐懼有著壓倒性的力量。實際上,霸凌目標最常向我回憶起的是孤獨感。殘酷的事情的確發生了—惡語相加的郵件,匿名留言,竊竊私語的謠言,桌上、墻上和柜子上刻滿了中傷的字跡,一陣陣嗤笑和謾罵,這一切如洪水猛獸般襲來—但讓女孩徹底崩潰的是孤身一人。身旁無人竊竊私語、分享秘密,似乎會引發女孩深深的憂愁和恐懼,幾乎要將她們毀滅。
女孩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孤身一人,其中就包括維持一段施虐友誼?!罢n間時你可不想一個人走。”被問起為何不遠離刻薄的朋友,一位六年級孩子如此向我解釋道 :“沒朋友,你的秘密跟誰說呢?你去幫誰呢?”一位八年級學生引用了一段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痛苦地評論道 :“如果母獅子離群,就會死去。因此,她必須身處獅群之中?!?/p>
隨著女孩日益成熟,她們會更加懼怕別人發現自己孤身一人。她們明白“完美的女孩”應該擁有“完美的友情”?!按┻^走廊時,感到大家似乎都在盯著你,那是最糟的感覺,”一位來自林登的九年級孩子告訴我,“自己一個人走會被人可憐,沒有誰希望被人可憐。一個人走就是被孤立了,說明這人有問題。讓人家看到你一個人走,是我們最害怕的?!庇捎趽谋蝗伺懦?,在波瀾起伏的校園生活中,女孩會緊緊抓住朋友,就像抓救生艇一樣,她們堅信孤身一人是最可怕的事情。
每個孩子,無論男孩女孩,都渴望得到認可,形成聯系。大部分男孩不愿意一個人待著,甚至無法忍受獨來獨往。隨著女孩慢慢長大,友情更是像空氣一樣重要,她們用夸張的語言描述孤獨這種懲罰?!拔姨貏e壓抑,”薩拉解釋道,“坐在教室里沒有朋友,我在乎的一切都崩塌了?!币晃晃迥昙壟⑷绱嗣枋鏊墓陋?:“感覺心碎了。”
相關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