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正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時候。
這一天,從中國首都北京發出了一個讓世界為之轟動和驚喜的消息:在中國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從3月6日開始,在北京經過5天的對話,于3月10日達成協議,實現了歷史性和解。
當時,舉世矚目的中國兩會尚在舉行。這一“突如其來”的外交驚喜,讓世界對于當時即將產生的新一屆中國政府將帶來怎樣的新作為新氣象充滿了期待。
實際上,不僅僅是沙伊“北京和解”, 隨著新冠疫情形勢趨于緩和,中外交往有序恢復,這個春天,中國外交做出了一系列盡顯中國智慧的行動,為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到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法國總統馬克龍、巴西總統盧拉等多國政要的密集訪華;從《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的發布到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從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到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的相繼舉行……,令人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
這是中國外交的春天。
正如中國外交部長秦剛3月7日在兩會記者會上向世界宣告的那樣,中國外交已經按下“加速鍵”,吹響“集結號”!
“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當前的世界正面臨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持續三年多的新冠疫情雖正逐漸消退,但世界經濟疫后復蘇乏力;烏克蘭危機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各種“脫鉤論”甚囂塵上,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中國對此的判斷是“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
報告就此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時,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今年的3月23日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10周年。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前夕,習近平主席先是于3月15日,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時宣布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
加上此前已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和實踐路徑已得到極大豐富,成為應對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可行方案。
隨后不久,習近平主席即遠赴俄羅斯,開啟了他連任國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訪。
這是一次全球矚目的出訪。
十年之前的3月23日,習近平主席正是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首次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當地時間3月21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普京在喬治大廳為習近平舉行隆重歡迎儀式。這是兩國元首緊緊握手,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百年變局下的“中流砥柱”
2023年3月20日至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進行了國事訪問,拉開今年中國元首外交的帷幕。
秦剛表示,2013年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后首次出訪就來到莫斯科。時隔10年,習近平主席再次將俄羅斯作為新任期出訪首站,這絕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后作出的政治決斷。
在中國看來,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大背景下,中俄關系如何發展關乎全球戰略穩定與安全,關乎未來世界格局演變。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在訪問前夕分別發表署名文章,不約而同將中俄戰略協作稱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中流砥柱”。
訪問期間,兩國元首就相關重大問題進行長時間深度戰略溝通。習近平指出,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演變。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主要大國,中俄責無旁貸,應該共同努力,引導和推動全球治理朝著符合國際社會期待的方向前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會談后,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中俄關于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和《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對下階段兩國關系發展和各領域合作做出規劃和部署。
“此訪時機特殊、背景復雜、意涵豐富、成果豐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國內發展大局和外交戰略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體現了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凜然風骨和促進世界和平的宏闊胸懷。”秦剛這樣總結習近平主席俄羅斯之行。
對于習近平此次俄羅斯之行,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是全球地緣政治中影響深遠的大事,將為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注入更多穩定性,有助于推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
勸和促談,中國展現大國責任擔當
3月17日,習近平訪俄的消息公布后,吸引了全球極大的關注。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中國成功斡旋沙伊和解,讓世界對習近平俄羅斯之行能否推動解決烏克蘭危機產生巨大期待。
沙特和伊朗是中東地區的兩個主要大國,因歷史問題、地緣政治等一系列復雜因素而長期對立,被稱為“中東宿敵”。調節他們之間的矛盾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中國做到了。
當前,烏克蘭危機持續一年有余,不僅給沖突雙方帶來巨大傷亡和苦難,也對遭受三年多世紀疫情的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已成為足以影響世界格局走向的全球性危機。國際社會各方雖對此憂心忡忡,卻至今仍無解決良策。
尤其讓人驚詫的是,面對此危機,美國等一些國家出于地緣政治之目的,不但不勸和促談,反而向沖突一方輸送大量武器,極盡“拱火澆油”之能事。
與其相反,中國則一直主張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一直在勸和促談。近期中國更是動作頻頻,以實際行動印證其大國責任擔當。
2月24日,烏克蘭危機爆發一周年之際,中國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提出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停火止戰、啟動和談等12條主張。
3月16日,秦剛同烏克蘭外長庫列巴通電話。庫列巴表示中方發布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體現了推動停火止戰的誠意,希望同中方保持溝通。
然后便是習近平主席此次的俄羅斯之行。中俄元首于3月21日共同簽署聯合聲明,強調通過和談解決烏克蘭危機。
聯合聲明指出,俄方重申致力于盡快重啟和談,中方對此表示贊賞。俄方歡迎中方愿為通過政治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危機發揮積極作用,歡迎《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中闡述的建設性主張。
此后,習近平主席在與多位來訪的外國政要會談中,與對方就烏克蘭危機交換意見。
3月31日,習近平在會見來華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開幕式并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時,雙方就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華期間,習近平更是先后在三個場合談及烏克蘭危機:
4月6日,習近平在北京與馬克龍舉行會談期間,就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會談后雙方共同會見記者,習近平表示,中方愿同法方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發出共同呼吁;
同日,習近平同馬克龍、馮德萊恩舉行中法歐三方會晤期間,三位領導人就烏克蘭危機交換了意見;
4月7日,習近平與馬克龍在廣州舉行非正式會晤期間,繼續就烏克蘭危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4月14日,習近平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巴西總統盧拉舉行會談期間,亦就烏克蘭危機交換意見,并決定就此保持溝通。
可以說,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中國一直在并且將繼續不懈努力。
4月14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巴西總統盧拉舉行會談。這是會談前,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為盧拉舉行歡迎儀式。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中法元首白云山下縱論千年興替
歐洲作為世界重要一極,在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期,中歐高層交往頻密,來華訪問的歐洲政要紛紛表態反對“脫鉤論”。中歐各領域交流、對話、合作全面重啟,預示著中歐關系正迎來暖春。
3月30日至31日,將于下半年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訪華;4月5日至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聯袂訪華;4月14日,德國外長貝爾伯克來華參加第六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
其中,最為世界關注的是馬克龍對中國的國事訪問。馬克龍在訪華期間做出的關于“歐洲戰略自主”的表態,在歐美各國引發極大的反響。
同中國一樣,法國向來有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的傳統。近六十年前,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宣布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法國成為首個同中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當時這一事件猶如“外交核爆炸”,震驚世界。
4月6日,習近平在同馬克龍會談時表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深刻的歷史之變,中法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具有獨立自主傳統的大國,作為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堅定推動者,有能力、有責任超越分歧和束縛,堅持穩定、互惠、開拓、向上的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大方向,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繁榮。
馬克龍對此回應說,法方堅持獨立自主外交,主張歐洲戰略自主,反對搞對立分裂,反對搞陣營對抗。法國不會選邊站隊,而是主張團結合作,大國關系保持穩定。法方愿同中方保持坦誠深入溝通,增進互信,求同存異,開放合作。法方愿積極推動歐中關系發展。
中法兩國元首一致同意,相互支持、推動完善全球治理。中法要繼續支持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反對冷戰思維和陣營對抗,攜手應對各類全球性挑戰。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天后,兩國元首“移師”廣州,在白云山麓的松園再次相聚暢談。這一次是非正式會晤。
在美麗的嶺南園林,中法兩國元首聽《高山流水》,論千年興替。
廣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100多年前,就是在這里打開了近現代中國進步的大門。40多年前,也是在這里首先蹚出來一條經濟特區建設之路。當前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在廣州正積極推進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勢必也將在這一進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這個近代以來對中國有著獨特歷史意義的城市,習近平向馬克龍介紹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和核心要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做了詳盡描述。其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
昔日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高山流水遂成知音代稱。千載之下,不知馬克龍是否善解知音,明白中國這一安排的良苦用心?
4月7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廣東省廣州市松園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非正式會晤。這是兩國元首在白云廳欣賞古琴演奏。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中國為不確定的世界帶來確定性
當前,烏克蘭危機面臨延宕升級,全球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個別國家熱衷于搞“脫鉤”,世界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一項調查,約75%的全球企業領袖將“不確定性”視為2023年的最大挑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氛圍下,中國相繼舉辦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利用這兩個平臺,發出將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發展的確定性。
3月25至27日,以“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主席向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致賀信中指出,“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各國各方共享制度型開放機遇”。
3月28日至31日,以“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在海南舉行。
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主旨演講,中國再次強調將堅持改革開放,讓各國分享中國發展紅利。
李強說:“不論世界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我們都將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創新驅動,既為整個世界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也讓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和紅利。”
中國的承諾,為這個不確定的世界帶來了寶貴的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