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1999年,五一法定假日從一天增為三天,連上前后兩個雙休日,五一七天長假就此誕生。同時誕生的還有十一七天長假。6年前,2007年11月,新一輪假日制度改革方案出臺,五一法定假日又被從三天減為一天,騰出來的兩天指標,加上新增的一天假日,這三個法定假日分別給了清明、端午、中秋。
2007年11月9日,一份“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的調查問卷,掛在了國家某部委的官方網站上。卷中7道問題,我當時一看,就心頭一驚,后脊梁發緊,“壞了,五一長假要歇菜”。
為啥?因為這7道問題中,有問如“新方案保留春節、十一兩個七天長假,你贊同不?”、“新方案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小長假,你贊同不?”這種問法,必是壓倒性贊同啊。可唯獨沒有這么一個問題:“新方案取消五一七天長假,你贊同不?”
這個問卷是誰出的題,就不細究了。有趣的是,這個讓人無法直接回答對取消五一七天長假之態度的問卷,今天,還掛在該部委的網站上。
隨后發生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五一七天樂,改五一三天閑了。十一那唯一可以拿出來旅旅游的七天,則呈現三種局面:爆堵,大爆堵,超級大爆堵。這6年來的每一個春夏,五一、清明、端午,全是不長不短的小長假。不出門吧,有負春光;出門吧,走不了多遠,仍負春光。春天憋著出不去,這一猛子憋到十一,倒是全國人民盡出游,游得一路皆憂愁。
最讓人生氣的是,這幾年總有一個偽問題在大家眼前晃悠--用積極推行帶薪休假制度來解決十一爆堵的問題。為啥是“偽”的?因為,帶薪休假制度和法定節假日制度,根本就是兩碼事、兩股道,并行不悖,都要搞好。很多國家帶薪休假落實得好,而人家的法定節假日也比咱們多好些天。尤其咱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重,喜歡一大家子一起玩。無論帶薪休假制度落實得怎么樣,這法定節假日制度,都需要“增總量、調結構”,往前發展。
6年前五一長假被砍,關鍵就在于我國的法定節假日總數,當時只從10天增加到11天。于是為了給清明、端午、中秋各找出1天來,在總數增加了1天之后,不得不把五一的3天給摳下來兩天。
找到關鍵點,就找到了破題點。其實恢復五一七天長假,不需要大動干戈,只需要在其他假日都不變的情況下,把全年法定節假日總數從11天增加到13天。給全國人民每年多放兩天假,可行不可行?至少可以認真討論一下了。
從旅游管理的角度看,重拾五一七天長假,不見得能徹底解決十一爆堵,但至少可以分流、緩解。
從擴大內需的角度看,多一個七天黃金周,幫大家多消費,大家和國家都高興。
從文藝青年的角度看,江漢春風起,五一好春光;春遠獨柴荊,五一好春光;滿園春不盡,五一好春光;池塘生春草,五一好春光;春風賀喜無言語,五一七天好春光;陽春白日風在香,五一七天好春光;長江春水綠堪染,五一七天好春光。(特約撰稿人/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