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童黎】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LRT)5月7日報道,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da)當天提出,臺當局在該國設立的所謂“臺灣代表處”應該改名,以穩定立陶宛與中國大陸的關系。
“雖然原則上歡迎在立陶宛設立這樣一個‘代表處’,但在穩定對華關系的背景下,我認為有必要更改其名稱。”瑙塞達正在尋求連任總統一職,他在回答對候選人的相關提問時說。
他還強調有必要與兩岸進行相互尊重的對話,并談及了專家對所謂“代表處”中文名稱不妥之處的評估,認為“(名稱)調整可以讓立陶宛釋放出對華外交關系正常化的信號”。
報道稱,瑙塞達此前的立場較為溫和,他敦促政府“更正”有爭議的名稱,使其與其它版本一致。
視頻截圖
聽到立陶宛總統這番強勢表態,民進黨當局趕忙出面找補。據臺灣“聯合新聞網”9日報道,臺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當天先是回應稱,立陶宛總統講過幾次不太一樣的話,然后宣稱“代表處”名稱是按照協議命名,就算立陶宛要改,也必須與臺當局協商。目前立陶宛尚未做出這樣的要求,臺當局也不會接受。
與此同時,吳釗燮特別強調稱這是選舉期間的言論,立陶宛并非總統制國家,今年8月會再進行議會選舉,之后才會形成新的政府。
立陶宛是議會制國家,總統也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總統是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職責是就重大外交問題做出決策,經議會同意任命和撤換總理,根據總理推薦任命和撤換部長。
最近一次的立陶宛總統選舉定于5月12日舉行,除了瑙塞達,立陶宛現任總理希莫尼特(Ingrida ?imonyt?)也在競選總統。她聲稱“立陶宛強迫臺當局更改‘代表處’名稱既不明智也無用”:“我們不僅有可能損害立陶宛在所謂‘民主國家’眼中的聲譽,而且可能在大力支持立陶宛立場的跨大西洋伙伴當中丟面子”。
而據波羅的海通訊社(BNS)4月5日報道,立陶宛媒體當天公布的選舉民調數據顯示,現任總統瑙塞達以40.2%的支持率遙遙領先,律師伊格納斯·維格勒(Ignas V?g?l?)和現任總理希莫尼特位列第二、第三,支持率分別為10.6%和8.9%。
立陶宛政府此前頻繁炒作涉臺問題。2021年8月,立陶宛宣布將允許臺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同年11月,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復交涉,允許臺當局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此事導致中方宣布將中立兩國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
在“設立臺灣駐立陶宛代表處”一事的決定上,瑙塞達的顧問當時澄清,總統并未參加開設“臺灣代表處”的討論。瑙塞達也在接受對話時表示,“立陶宛犯了一個錯誤,允許臺當局以‘臺灣’之名在首都維爾紐斯開設代表處,從而引發了中方的強烈反應。”“我認為,錯誤不在開設辦事處,而是它的名稱沒有同我協調。”
此前,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立陶宛總統認錯一事回應表示,“認識到錯誤是正確的,但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動,糾正制造‘一中一臺’的錯誤行徑,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上來。我們也正告臺灣當局,謀求‘臺獨’分裂行徑,必將以失敗而告終。”